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领会“两个结合”深刻内涵,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国情、世情、民情、党情,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自强,2022-2023学年寒假,龙岩学院积极响应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号召,广泛动员、精心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151支实践队、1100余名师生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所有二级学院100%全覆盖。

学校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实践队师生前往吉安、上饶、福州、漳州、泉州、三明、龙岩各县市区等地开展古村落寻访、古建筑寻迹、传统艺术寻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民俗文化探秘等实践活动,挖掘和梳理“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学”“思”“悟”“践”,知行合一。

探美丽古村落,“学”非遗经典


(资料图片)

实践队参观斗笠文化博物馆。龙岩学院供图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龙岩民歌《采茶灯》亮相2023年元宵晚会舞台。为探访采茶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遇静好之美丽古村,拾山村中采茶文化”等实践队前往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采茶灯文化的发源地——龙岩市苏坂乡美山村探寻非遗《采茶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山村相关村干部进行座谈、走访村民、查阅文献等途径,实践队队员们收集和整理了采茶灯的起源、发展历史和现状等相关资料,为后续的调研做好铺垫。同时,“传非遗文化,讲非遗故事”“寻梦非遗”“岁月失语、非遗能言”等19支实践队分别前往龙岩市两区、四县、一市,对当地斗笠、雕版印刷、锡器、木偶戏、剪纸、扎染等二十余项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非遗项目进行寻访,从体验和学习印刷、木偶戏、剪纸等过程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体会非遗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寻土楼文化,“思”乡村振兴之道

实践队参观岩太村。龙岩学院供图

岩太村云上土楼。龙岩学院供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龙岩学院“寻迹土楼”等47支实践队前往福建永定、漳州南靖、华安等地寻迹福建土楼文化,感悟福建土楼建筑特有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其中“踏访岩太古村落,探寻客家文化源”实践队深入永定区陈东乡岩太土楼群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岩太村按照“做大山水生态优势、突出客家土楼文化、兼顾红色休闲旅游”这一发展思路,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并采取“深加工+农事体验”发展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事体验基地、农业研学基地、高山康养中心,融合了生态文化、土楼文化、农耕文化,闯出一条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观古风印记,“悟”千年书院精神

实践队参观卧龙书院。龙岩学院供图

卧龙书院调研采访游客。龙岩学院供图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宋代以后民间教育的重要形式,理应加以保护、利用和传承。“卧龙向思,彰书其华”等10余支实践队通过网上调研、现场采访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福州文庙和正谊书院、长汀卧龙书院、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上饶铅山鹅湖书院等开展实践活动,了解独特的书院历史,探寻书院文化印记。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通晓了许多书院的起源和发展故事。同时,实践队还通过采访书院传承人等,了解了传统书院的当代价值。

察闽侨文化,“践”青年使命担当

闽侨文化承载着老一辈闽侨人敢闯敢拼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龙岩学院侨文化调研队”等12支实践队分别走访永春县、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龙岩市永定区等地侨联办、博物馆、展览馆等,寻访各地闽侨文化印记。通过走访华侨后代,与各地负责侨联的工作人员进行专访、查阅资料、参加侨文化相关活动等方式,实践队员们感受了华侨民居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领略了华侨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精神,并从中汲取了精神养分,增强践行时代使命的担当意识。

侨乡调研。龙岩学院供图

接下来,学校将组织开展“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评选、成果汇报会、展示会、优秀集体和个人表彰等活动,将优秀实践报告汇编成册,巩固实践成果,提升实践成效。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和科研力量,继续挖掘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