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时间,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黄桃产业从1500亩发展到8000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龙泉官庄村、大沈马庄村等11个村庄,全镇几千亩低产低效的“撂荒地”变成了集体增收和个人致富的“桃花园”。

东港区三庄镇以黄桃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端,要从一个名为战家沟的村庄说起。


(资料图片)

战家沟村土地多以丘陵地块为主,村民世代耕种的农作物产量低,收益低。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造成撂荒地日益增多。土地闲置与劳动力外流,让拥有近3000亩耕地的战家沟人一时间陷入增收致富的泥潭。

2016年,东港区供销合作社与三庄镇战家沟村结为了帮扶共建单位,派出专职工作人员来到战家沟,同日照坤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一起,为此地及周边发展黄桃产业、促进乡村增收致富出谋划策、献智献力。

“刚来时,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村集体、村民收入都很微薄。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把‘合作发展、产业帮扶’作为促进战家沟增收致富的良法。”东港区供销合作社专职工作人员李业荣说。

有了好办法,说干就干。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在东港区供销合作社和日照坤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帮扶下,战家沟村将土地“再组织起来”,组建起土地合作社,号召村民积极响应土地流转,将土地连小片成大片,沟沟坎坎也充分利用起来,整合优化土地资源,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地尽其力”。经过一番努力,全村实现入社545户,流转土地2760亩。

土地盘活了,但是发展产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面临新难题,本不富裕的村民再次犯愁。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迈出了步子,就不能半途而废。在争取了多方的指导帮助,经过村“两委”研究商讨后,战家沟村再辟新径——将产业“再组织起来”,实现“财尽其用”。

战家沟村与各村党支部联合,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大户能人会等形式,细算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动员在外及留村能人积极参与黄桃产业发展;同时,依托日照坤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独立流转土地2000亩,引进“黄金冠”黄桃新品种,栽植黄桃25万株,由坤丰农业派驻“顾问管理团队”进行产业技术帮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这些举措打消了各方顾虑,返乡创业人员也有了“用武之地”。其中广发黄桃产业合作社组建时有207人报名参与,出资额达420余万元。

村民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但是增收的脚步不能停,劳动致富的传统不能丢。于是,参照之前的经验,经过多方统筹,战家沟村将劳务“再组织起来”,实现“人尽其能”的举措随即实施。村“两委”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将村内闲置劳动力吸纳起来统一培训、管理,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实际进行务工安置,就连五六十岁的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也能就近找到合适的工作。

资源整合盘活了,“地尽其力、财尽其用、人尽其能”,连片的土地上栽满了桃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战家沟村土地上的巨大变化,让周边很多村庄看到了产业振兴的新希望并纷纷学习效仿,一时间内全镇黄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以年均1000亩的速度激增。这也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村民激动不已、劲头儿十足,他们感觉增收致富的梦想正在自己的手上逐渐实现。

要发展好黄桃产业,就要做好流程标准化,生产出高品质的黄桃,这是关系到种植户“钱袋子”的大事。于是,东港区供销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员,用进口土壤植物检测仪器科学配方施肥,免费为种植户测土配肥,全园所有片区统一管理,对各个环节建立统一标准,进行统管、统防、统治,杜绝病虫害“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现象,不让一个种植户“掉队”。此外,不定期组织黄桃种植户和村民开展黄桃种植管理和农资使用培训,通过组建微信技术服务指导群、带种植大户们外出参观学习、技术人员和服务车常驻田间地头等方式,“手把手”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基地种植的“黄金冠”黄桃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黄桃基地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产品产地”。黄桃、桃瓣、桃干、罐头等优质黄桃产品远销海内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农业种植成为致富抓手的同时,也成为乡村旅游的载体。桃花盛放时的芳香唯美,果实成熟时的甘甜多汁,都是市民游客趋之若鹜前来打卡的“诱因”。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期间,这里近万亩的桃园,更是成为市民游客赏花和品尝黄桃罐头等黄桃产品的不二之选。全镇“黄桃+”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如今,东港区三庄镇黄桃种植面积近万亩,可年产黄桃3万吨,助力龙泉官庄村、大沈马庄村等11个村庄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带动村民实现土地流转费及务工收入人均年增收1.6万元。(叶飞 刘存)